申请试用 咨询热线
新浪微博 微信

博彦科技(股票代码:002649)全资子公司

关于我们

从众心理

发布日期:2020-05-05 23:28:59   
从众心理 (conformity behavior) ,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,而在自己的知觉、判断、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,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,没有被从众,所以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。
 
通常情况下,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。服从多数,一般是不错的。但缺乏分析,不作独立思考。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,随大流走,则是不可取的,是消极的“盲目从众心理”。
 
从众心理的产生和沉默的螺旋提到的理论相似,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,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,就会积极参与进来,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;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(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),即使自己赞同它,也会保持沉默。
 
《乌合之众》的作者古斯塔夫·勒庞认为,在群体中,每一种情感和行为都极具感染性。
 
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,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主要是由于“感染”的结果。个体在受到群体精神感染式的暗示时,就会产生与他人行为相类似的模仿行为。与此同时,各个个体之间又会相互刺激、相互作用,形成循环反应,从而使个体行为与大多数人的行为趋向一致。上述暗示-模仿-循环反应的过程,就是心理学研究证实的求同心理过程。正是这种求同心理,构成了从众行为的心理基础。

人都有一种害怕被孤立的恐惧。
 
害怕被孤立是从众的一个重要原因,人作为一种群体动物具有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,一旦你打破了大多数人共享并认同的规范,就必然会受到惩罚,这种惩罚可以是杀鸡儆猴,也可以是冷暴力。
 
与害怕被孤立相对的,从众是因为我们会不自觉的寻求别人或群体的认同,很多人一到群体中,就会丧失自己的判断能力,以群体的判断取代自己的判断,甚至为了获得认同,个体愿意抛弃是非,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。
 
“当我决定跟大家做一样的事之后,我觉得自在多了。”
 
在不确定的情境中,降低思考/获取答案的成本。
 
从众是人们认为最不会犯错的问题解决办法,就算我所依从的“众”错了,那也有大众和我一起承担错误的后果。
 
在互联网时代,人人都有智能手机,信息来源良莠不齐,而中国网民群体基数大,即便是一则犄角旮旯的信息也会有可观的点击量。而当危机来临时,人们更会懒于思考信息的正确性,因为如果没有在第一时间去加入到群体行为中,那么其他群体早就把所谓的“抗病”物资一扫而空。这种“暗示-模仿-循环反应”的从众行为只会愈演愈烈。
 
而商家们则会借着群众的恐慌情绪推波助澜,再次销售囤积的物资,以从中牟利。当你发现朋友圈里都是求购口罩消毒水信息时,即使你不会经常出门,也会在看到其他微商有货源时,主动询问,这便是在疫情之下的从众行为。
 
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,群体行为对个体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。譬如在综艺节目中,当电梯中所有演员都依次报数时,路人也会参与其中。又比如一则地铁奔跑新闻,只是因为一个小伙上班快迟到了,出了地铁门就开始狂奔,不明群众开始恐慌起来造成群体逃跑事件。而刻意的小众也并非一定是众人皆醉我独醒。合理的思考之后才是正确的行为。
 
从众行为可以被商家合理的打包成一种营销模式,比如某茶在初期被曝出请黄牛排队购买,成功引来消费者们的跟风行为;亦或是房地产低迷时期,房开请来演员争相购买,加速真正有需求的购房者的购房进程。
 
消费者在消费行为前,应核实信息的来源,真实性,可靠性。避免掉入商家的“虚假繁荣市场”的假象当中。同时要保持对信息的思考,以便能合理使用购买力。

红麦聚信(北京)软件技术有限公司/专业舆情监测解决方案提供商

本站CDN服务由ChinaCache提供

备案序号:京ICP备09024657号 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659号

 

Copyright © soften.cn 2008-2019 All Rights Reserved